一个古老的极客圈文艺游戏


人类是好奇的动物。自从有了互联网,就不断有人在上面提问,不管是为了解决手头哦的实际问题,还是单纯好奇。提问的途径也有很多,过去只有电子邮件,论坛或新闻组,后来有了问答网站。问答网站一开始很简单,能做的只是你问我答而已。后来问答网站功能越来越强,风格也开始发生差异化,有的强调个人荣誉,给你提供能写到简历里的东西;有的强调人际交流,让你在里边流连忘返;有的是专家坐镇,让你得到绝对权威的答案;有的则是充分发挥每个用户的作用,让人们都有自己的表达机会。到了移动时代,问答的场所又被搬到了移动终端上面,成为了你手机里的应用。

关于“问答”这种典型互联网行为的文章,你也许可以找到成千上万篇,但这篇不是。

这篇要写的是一个非典型的互联网现象,这个现象的表现形式也是问答,但和为了长知识或者解决问题的问答不一样,这里的问答只是一个游戏的形式,它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问答实现即兴的幽默文字创作,并且在一个圈子里分享这些创作成果。

这个现象,或者说这个游戏吧,它的名字叫做The Internet Oracle,也就是“互联网先知”。

极具旧时年代风格的先知logo

人是爱游戏的动物,至少大部分人都是。人是爱创作的动物,至少一小部分人是。这个世界上的很多有趣的东西都是这一小批爱玩爱创造的人做出来的。这些创造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或大或小的问题,也不是为了让自己名留青史,而是纯粹为了好玩。除了自己从创造中获取乐趣以外,能和一群人一起创造并且分享创造的成果,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这种游戏自古以来就在各阶层人群里流行着。如果你是文人,你可以和伙伴们聚在一起吟诗作对,如果你不是文人,你可以和伙伴们结伴到妹子出没的地方唱山歌。

“互联网先知”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

认识先知 Link to heading

如果你到互联网先知的网站,你会发现里边一开始就写着:

你是否被棘手的困难所纠缠?你是否被想不通的问题所困扰?你是不是为了找到答案而心急如焚?互联网先知可以帮助你!互联网先知无所不知,和所有的伟大先知一样,他会告诉你问题的答案。作为报答,先知也许会要求你提供一点小小的服务……

如果你再翻几页,就会看到先知过去回答过的问题,比如说这个:

Usenet先知对你的问题作了深思熟虑。你的问题是:

你确定要退出(Y/N)?

作为回答,先知如是说: } y } 你完全确定吗?(Y/N) } y } 百分之百确定,不是开玩笑吗?(Y/N) } y } 你愿意为此签订具备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吗?(Y/N) } y } 用你自己的血签字?(Y/N) } y } 一式三份?(Y/N) } y } 为什么?这个程序对你还不够好用吗?(Y/N) } n } 呵,我算是知道了。你随随便便地打开程序,使用了我的代码,然后不解释 } 一下就退出程序,你觉得这样做合适吗?(Y/N) } y } 哼!我不在你身上浪费时间了。爱见不见! } } **恭喜你通过了《计算机辅助自我判断和决策》过程!**

从这段问答,你大概应该能够体会到这个游戏的内容了。你可以提出任意一个问题,然后你会得到一个答案,答案的内容是明显的即兴文字创作。参与这个游戏也很简单:

  1. 向先知写一封电子邮件,里边包含你的问题。
  2. 先知收到你的信,把你的问题转给另一个人。
  3. 另一个人回答你的问题,并把答案发给先知。
  4. 先知把答案存档并且发一份给你。
  5. 先知把一个来自其他参与者的问题发给你。
  6. 你回答先知发给你的问题并寄回。
  7. 如此继续……

只要你参与了这个游戏,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进行下去了。“先知”其实是一个分配电子邮件的程序,它起到的是类似棋牌游戏里面“发牌者”这样的身份,是一个自动发牌员。

不过先知也是一个虚拟的游戏主角。所有的问题都是用向先知提问的口气提出的,所有的回答也必须要以先知的口吻进行。先知作为一个神或者接近于神的存在,有时自然要体现出自己“神”的一面,这也给答案带来了很多趣味,比如说这个:

Usenet先知认真思考了你的问题。你问的是:

无所不知的先知啊,我在这里向你卑微地恳求一个问题的答案:

怎样才能写出世界上最好的数据压缩算法?

作为回答,先知如是说: } .

先知给了你一个答案,但这个答案是用世界上最好的数据压缩算法压缩过的,一切都在这一个圆点里面,你就自己领会吧。

先知的历史


早在1976年,就有一个叫Peter Langston的Unix程序员就想出了这个点子,他写了一个叫“先知(Oracle)”的游戏程序,所做的就是类似上面描述的事情。当时的计算机不用说光盘硬盘了,连软盘都没有,这个游戏是放在磁带上面发出去的。直到1988年你还能在一些Unix系统里看到这个游戏。

Peter Langston是70年代的Unix游戏程序员,退休后就跑去玩音乐去了。

到了1989年,一个叫Lars Huttar的程序员听说了这个程序,感觉挺好玩的,于是自己就写了个类似功能的东西,并且共享到了Usenet上面。这个程序没过多久就被印第安纳大学的Steve Kinzler看到了。Steve是学校里的系统管理员,觉得这个挺好玩的,就把程序放到了学校的服务器上,于是这个游戏就在学校里流行起来了。

据说这是Lars Huttar的照片

不管是最早Peter的Oracle程序,还是后来Steve部署的Oracle程序,它们都只能单独运行在Unix系统上面。Unix是多用户系统,可以让多人通过网络登录,所以这个程序是可以实现多人玩的,只要你能登录服务器就可以了。

Steve Kinzler的近照。由于不是网络名人,要找一张清晰照片真的很难……到现在他还在管理着Oracle程序。

不过毕竟一台机器能登录的人数量是有限的,怎样能让大家不登陆机器也能参与呢?来自美国普渡大学的学生Ray Moody想了个注意,就是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实现问答。Ray把他改进后的程序发出来后,Steve又把它架在了服务器上,于是从此以后,所有的人都可以上网玩这个游戏了。

1989年开始,Steve就开始向Usenet的rec.humor下面的新闻组里投递问答精选,后来就有人帮忙申请了rec.humor.oracle这个新闻组,“Usenet先知”的名声便传开了。1996年开始,Steve建立了一个相关的网站,并且把名字改为“互联网先知(The Internet Oracle)”,通过这个网站,你可以看到所有的问答内容,并为它们评分。

随着先知受欢迎程度的提高,Steve还招募了几十位义务管理员,他们负责为答案收集评分并且维护答案合辑,这些人被称作“祭司”。先知的新闻组最多的时候有25000人订阅,听上去似乎不太多,但考虑到互联网早期全世界的网民加起来都没有上海浦东的人口多,25000这个数字已经很了不起了。

先知的文化 Link to heading

先知游戏的参与者大多是早期的互联网极客,所以很多问答都和计算机有关,我们前面看到的两个例子就是这样。除了计算机,还有一个受欢迎的主题就是禅。也许是因为“禅”的神秘性和先知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吧,这个话题也是长盛不衰的,比如说这个例子:

Usenet先知认真思考了你的问题。你问的是:

> 为什么是牛?

作为回答,先知如是说:

} 無。

你欠先知两个大大的吻。

这段对话咋一看毫无头绪,问题没来由,答案也没道理。其实主要是因为答案不好翻译。“無”是禅宗用语,英文读作Mu,和牛叫的声音一样。而Mu又和接吻的声音相近,所以这样整个答案就串起来了。另外结尾的“你欠先知……”也是经常可以在答案中见到的,这就是先知要求你提供的作为报偿的“小小的服务”。

除了计算机和禅以外,神话、历史、时事、政治、科学、流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都会成为先知问答的主题。先知的答案也不总是这么简短,很多时候先知会给出很长的答案,最长的可能有这篇文章这么长。答案有时候是文字游戏,有时候是详尽而又荒诞的分析,有时候则是先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你自己领悟答案。

先知最不喜欢别人问的问题来自一个绕口令,就是所谓的“啄木鸟问题”:

如果啄木鸟能啄木那么啄木鸟能啄多少木?

因为这个问题在早期已经被人问滥了。所以后来先知碰到这个问题,就会祭出大杀器:*ZOT*,就是用法杖释放一道闪电,把提问的人就地消灭。所以,如果你提问表现出对先知的不敬,后果会是很危险的。

为了表示你对先知的尊重,提问最好用谦卑和赞叹的口气开始,比如:

高高在上无所不能的先知啊,请回答一下我这个不起眼的问题吧……

随着时间的积累,先知的问答里还出现了一些常见的角色,例如一个名叫Zadoc的一无是处的大祭司,先知的女朋友Lisa,一个名叫Og的原始人,他们会反复出现在先知的故事里,并且个性鲜明。

结尾 Link to heading

先知游戏的典型特点就是匿名性,问答邮件在中转的过程中都会被隐去身份。虽然先知程序也允许提问或者回答的人在邮件里保留一个签名,但实际上极少有人这样做。大家都热衷于维护先知这个角色,并以能为它添加内容为乐。

匿名创作一直存在,在互联网之前人们就可以匿名写作,有了互联网,匿名写作就医更容易了。我们看到的大部分匿名写作,在发表的时候其实还是有个名字的,我们叫它假名、笔名、网名、或者昵称。而在互联网先知这个游戏里面,匿名是完全彻底的,你看不到任何个人信息,所有的写作都不会留下任何个人标记,最后表现出来的,则是一个生动的角色,以及一系列有趣的问答内容。

所以这是真正单纯的为了乐趣而作。